网络层
定义
IPV4
- 分组格式
- 分组中部分记忆点
- 总长度 - 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是字节)
- 标志 - 最低位为MF,为1表示后面还有分片;中间一位是DF,为0表示允许分片
- MTU - 最大传送单元,即数据链路层数据帧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因此IP数据报需要分片
- IPv4地址
- 由网络号和主机号决定
- 特殊IP
- 主机号全为0 - 本网络本身
- 主机号全为1 - 本网络广播地址
- 127.xx.xx.xx - 环规自检地址
- 32位全为0 - 本网络上本主机
- 32位全为1 - 整个TCP/IP网络的广播地址
- 网络地址转换(NAT) - 通过将专有网络地址转化为公用地址
- 三类私有IP
- 10.0.0.0 - 10.255.255.255
- 172.16.0.0 - 172.31.255.255
- 192.168.0.0 - 192.168.255.255
- 分组格式
NAT路由器和普通路由器的区别是 - NAT路由器在转发IP分组时,必须要更换IP地址
子网划分与路由聚合 - 已经会了,但仍需注意子网中主机号全为0或1不能被指派,代表网络地址和广播地址,且采用CIDR编址时,分组查找应采用最长前缀和匹配
ARP协议 - 由ip地址解析到mac地址 (请求是广播,响应是单播)
DHCP协议 -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四个过程:广播发现、广播提供、广播提供、广播确认)
ICMP协议 - 网络控制报文协议
IPv6
- 分组格式
- 分组格式
IPv4向IPv6过渡、
- 双栈协议 - 一台设备同时拥有IPv4与IPv6两个协议栈
- 隧道技术 - 将整个IPv6数据报封装在IPv4数据报中
路由算法与路由协议
-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核心是两点之间最短路径也包括路径上其他顶点间的最短路径),维护以下路由信息
- x到每个直连节点的链路费用
- 节点x到其他网络中的节点的链路费用
- 每个邻居的距离向量
-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核心是所有节点都知道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
- 主动测试相邻节点状态
- 定期将链路状态传播给所有节点
- 利用Dijistra算法计算出到达其他节点最短路径
- 网关协议 - 内部网关协议IGP(RIP与OSF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BGP-4)
- 距离-向量路由算法(核心是两点之间最短路径也包括路径上其他顶点间的最短路径),维护以下路由信息
路由协议
- 路由信息协议RIP
- 使用跳数衡量到达网络距离,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距离加一
- 距离等同于16时认为不可达
- 发送整个路由表
- 好消息传的快,坏消息传的慢
-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协议
- 泛洪发送
- 发送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
- 边界网关协议BGP
- BGP是应用层的,基于TCP
- 找到较好而不是最好的路由
- 管理员选择AS中一个路由器作为BGP发言人
- 打开报文 - 与相邻BGP发言人建立关系
- 更新报文 - 通知某一路由信息,列出要撤销的多条路由
- 保活报文 - 周期性验证邻站的连通性
- 通知报文 - 发送检测到的错误
- 路由信息协议RIP
IP多播
- 源主机发送的单个分组可以抵达用一个组地址表示的若干目标主机
- 使用D类IP地址作为目的地址
- 不提供可靠交付
- 多播地址只能用于目的地址
- 多播数据不产生ICMP差错报文
- 需要用到网纪组管理协议IGMP及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 多播路由实际是找到以源主机为根节点的多播转发树
移动IP 移动IP的过程可简要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代理发现:移动节点接入新网络时,通过接收代理通告消息(或主动发送代理请求),识别本地代理和外地代理,确定自身是否处于归属网络或外地网络。
- 注册:若处于外地网络,移动节点向归属代理发送注册请求,告知当前的转交地址(由外地代理分配或自身配置),完成注册后,归属代理会记录该映射关系。
- 数据传输:
- 对端节点向移动节点的归属地址发送数据,数据先到达归属代理。
- 归属代理将数据封装,通过隧道转发至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
- 移动节点通过外地代理(或直接)接收数据,并可直接向对端节点发送响应。
- 注销与切换:移动节点返回归属网络或切换至新的外地网络时,向原归属代理或外地代理发送注销请求,更新位置信息以确保通信连续。
混淆点
- IPv4与IPv6的区别
- IPv6有更大的地址空间
- IPv6由灵活的首部格式
- IPv6支持即插即用(无需配置),不需要DHCP协议
- IPv6不允许出现路由分片
- IPv6首部长度是固定的40B,IPv4首部长度可变且为4B的整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