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 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立场和态度,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价值观对人的具体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行为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 价值观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总是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价值观的民族性体现着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气质;蕴含着特定的阶级立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
-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的阶级属性、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价值表达,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揭示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从国家层面标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刻度。
-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望和憧憬,是衡量现代社会是否高度发展、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重要标志。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价值规范。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 关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体系的精神内核 -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意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 - 斗提下次拿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 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 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 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先进性)
- 具有超越以往一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
- 体系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充分彰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 吸纳市级文明有益成果
- 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人民性)
-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征
- 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
-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 因真实可信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真实性)
扣好人生的扣子
-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
- 大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在培育和弘扬的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则,要切实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言一行的基本遵循。
- 勤学 - 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 修德 - 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
- 明辨 - 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 笃实 - 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