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定论
-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时间 -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定位 - 期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度社会形态,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 经济成分 -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占主要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 阶级构成 -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 主要矛盾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土地改革完成后后者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已经处于领导地位
-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依据
- 最初设想 - 用3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一句过度
- 新的认识 -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
- 总路线的内容 - “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前者是主体,后者是两翼
- 特征 -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 理论依据 -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 现实依据
- 国营经济相对强大,为党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 参照老解放区合作社经验,提供了重要依据
-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 有利的国际环境
-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经济改为集体经济)(首先进行)
- 组织农民走走互助合作道路
-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 农村阶级政策,依靠贫下中农,最后消灭富农剥削
- 坚持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方针 - 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 步骤 -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方法 - 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方法 - 和平赎买
- 步骤 -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同资本家在企业外部合作。利润形式是四马分肥。即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
-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同资本主义成分在企业内部的合作。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公方居领导地位,企业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
-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基本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企业
- 以上是党和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政策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运行中不断强化的必然结果
-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以及重大意义
-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标志)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成为了政治建设里程碑。基本政治体系为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我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