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定论
-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 19世纪30-40年代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社会主义革命会在一国或多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
- 十月革命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是马克思一生两个伟大发现
- 四大特性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一句话体现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后三者合并为革命性)
- 物质是不依赖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A. 坚持一元论
B.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
C. 体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驳斥了形而上学
D. 唯物主义历史观与自然观的统一,为彻底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 自然界中一切都是自发产生的,而人类社会中一切都打折人的意识的印记
-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区别(t. 主观世界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并非独立存在。客观上说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时间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且对客观存在的主观(物质是第一行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
-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正确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 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证明人已经能把意识活动部分从人脑中分离出来 $$ \sin x = \sum_{n=0}^{\infty} \frac{(-1)^n}{(2n+1)!} x^{2n+1}, \quad \text{for all } x \in \mathbb{R} $$
- 物质的统一性原理:1,真正统一性在他的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 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 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是辩证唯物法总观点,集中体现了总特征
- 联系的特性: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 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 唯物辩证法解释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 量变质变律、否定之否定律、对立统一律(矛盾律),其中对立统一律是根本规律(实质与核心)
- 矛盾的同一性 - 相互依存;某些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 斗争性 - 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
-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 - 不仅看到对立,而且看到统一,不仅看到主要矛盾,还要看到次要矛盾;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 解决矛盾的方式 - 一方克服另一方、同归于尽、形成协同运动新形式、融合成新事物
- 量变引起质变必须突破度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是相互渗透的
-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 唯物辩证法包含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前者是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辩证规律,后者是人类思维对辩证法的反映,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与发展规律,本质上是统一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混淆点
- 不同书籍
A. 《德法年鉴》- 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
B. 《神圣家族》- 两人合作的第一本著作
C. 《德意志意识形态》- 首次历史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D.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标志着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E. 《资本论》- 工人阶级的圣经
F. 《反杜林论》- 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 思想渊源
A. 理论来源 -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B. 自然科学前提 -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 思想流派
A. 对世界本源的回答 -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B. 对世界是否可知的回答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 对世界怎么样存在的回答 -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其一用发展眼光看世界,发展根本原因在内部矛盾,其二眼光孤立,否认内部矛盾)
D. 对社会历史观的不同回答 - 历史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与意识决定存在) - 物质
A. 客观实在性 -共同特性
B. 运动 - 根本属性
C. 时空 - 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易错点
- 度是一个范围,即不是关节点
- 真像和假象都是客观上的概念
- 辩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的否定
- 不能说意志是特殊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