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及发展规律
定论
-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 实践的特性
- 客观实在性 - 实践高与认识
- 自觉能动性
- 社会历史性 - 时间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 实践的三项基本要素 - 主体、客体、中介。其中主体和客体有三种相互作用关系 - 实践关系(最根本的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两次飞跃 -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最重要)
-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客观的
-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这个指的是同一条件下对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不以主体认识差别和变化而变化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绝对性指的是真理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 相对性指的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 真理与谬误
- 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能互相转化
- 价值的特性 - 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 自由
-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
- 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即自由必须受限于必然)
- 必然和自由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永恒动力
-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易错点
- 逻辑不能取代实践去检验真理性
-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 价值评价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受主体意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