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定论
- 两种经济
- 自然经济 - 自给自足,生产水平目的是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交换的经济形势
- 商品经济 - 以交换(商品经济的本质)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 需存在历史分工
- 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 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 价值与使用价值
-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是通过交换来满足他人的社会的需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及哦啊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及价值的表现形式
- 两者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不能同时得到
- 劳动的二重性
- 具体劳动 -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的劳动形式
- 抽象劳动 - 撇开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价值
- 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两个职能
-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围绕着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产生的必要性
-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唯一途径
- 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麦顿,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 奴隶社会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剥削社会
- 资本主义萌芽与14、5世纪,产生的途径有小商品经济分化以及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 资本原始积累 - 用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进程
-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 暴力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掠夺货币财富
-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本家与工人变为劳动雇佣关系,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和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人身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因此剥削带有一定隐蔽性
-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劳动者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新阶段
-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 劳动力的价值,是有生产、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即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必须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家属生活资料的价值,接受教育和训练支出的费用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且这个新价值比劳动力本身价值大
-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己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
-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的统一
-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价值的主要方面
- 剩余价值的实质 -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 两大资本的区分
- 不变资本 - 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 可变资本 -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 揭示了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 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 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而利润率 = 剩余价值与全部价值的比率,因此剩余价值率总是高于利润率
- 三种剩余价值
- 绝对剩余价值 -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长度或强度产生的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 - 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1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 超额剩余价值 - 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地域社会价值的差额
- 资本积累
- 简单再生产 -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通统一
- 扩大再生产 -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 资本积累
- 本质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而进一步加大剥削与统治
- 源泉是剩余价值
- 后果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
- 资本有机构成
- 资本的技术构成 -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
- 资本的价值构成 -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 资本的有机构成 -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 相对过剩人口 - 即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的需要
- 资本循环及职能
- 购买阶段 - 执行货币资本的职能
- 生产阶段 - 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
- 售卖阶段 - 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
- 经济危机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但是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在 -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2,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因此使得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周期性,包括四个阶段 -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 资本主义国家的智能是服务资本主义制度与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现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外交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是服务于其统治阶级的
-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 资本主语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 民主是金钱操控下的民主
- 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 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 政党恶斗,社会效率低下
混淆
- 自然经济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
- 无论生产力发生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 货币的职能
- 价值尺度 - 为商品定价
- 流通手段 -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 储藏手段 - 退出流通领域,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 支付手段 - 赊购赊销。偿清债务、租金缴纳等延迟支付手段
- 世界货币 - 前述各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
- 五种对立劳动
- 具体与抽象
- 个别与社会必要
- 简单与复杂
- 私人与社会
- 必要和剩余
- 根据资本的周转形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