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
时事及意义
- 新中国的成立及伟大意义
- 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 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 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 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 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 实现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 实现了中国高度自治和各民族空前团结
- 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考验
- 能不能保卫住革命成果,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 能不能经受全国执政的新考验,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
- 捍卫巩固新政权的伟大斗争
-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 土改中,由解放战争时期的争斗富农多余土地财产政策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是我国历次土改规模最大的
- 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
- 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
- 提出“另起灶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
- 恢复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 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纲领之一,也是《共同纲领》规定的一项历史任务)
- 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 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 利用并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 涂改后农村阶级新的分化出现,因此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助合作
- 教育科技文化事业除旧布新
- 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
- 1950、1951 - 整风整党,批判错误思想,进行八项条件教育
- 1951-1952 -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 1952年 -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经济情报)
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 对向社会主义过度步骤的认识过程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首要条件
-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 当时的国家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各行业社会主义化的起步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年着手,1955年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 改造个体农业
-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前就已启动
- 1953年《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采用以下过渡
-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最主义性质
- 采取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式
- 1955年农业合作化形成高潮,1956年农业化基本完成
- 手工业合作化
- 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 组织形式 -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步骤 - 由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 1956年底,手工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 国家资本主义的含义
- 初级形式 - 国家与私人工商业的外部联系和合作,四马分肥
- 高级形式 - 公私合营,四马分肥,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 1955年部分企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这些企业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 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 随着社会改造的完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最主要的标志
- 确立设追狐疑政治制度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由此确立
- 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 为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 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 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 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 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 历史提出的新课题
- 苏联模式难以为继
- 二次结合的提出,找出在中国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理
-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 195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
- 基本方针 - 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立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涉及到开辟一条与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 后五条主要讨论政治关系,在共产党和各民主单排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 1956年中共八大
- 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挡圈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色花姑娘禅理,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 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 经济建设上 -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 政治建设上 -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 执政党建设上 - 提高全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第一部党章
-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顺利推进
- 大跃进和初步纠正左的错误
- 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制定
- 1961年八戒九中全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 1962年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 1964年第三节全国人大四个现代化 - 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
- 文化大革命及教训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
- 为新时期开创中特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普遍发展
- 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