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

历史

  1. 国民党
    1. 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投降,北洋政府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存在
    2. 国民党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装备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 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2. 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 1927年决定三件大事
      1. 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
      2. 组织湘鄂赣粤四省农民发动秋收起义
      3. 召集中央紧急会议,讨论和决定大革命失败之后的新方针
    2. 1927年在汉口的87会议
      1.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2. 毛泽东强调枪杆子里出政权
      3. 会议提出找到新的道路的任务
      4. 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3. 各种起义
      1. 南昌起义 - 1927年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2. 秋收起义 -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起义军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 广州起义 - 叶挺叶剑英
  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1. 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2. 毛泽东在实践上、理论上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做出了巨大贡献
      1.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 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暴动是一种特征;深刻论证了红色政权能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要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3. 《反对本本主义》 - 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考=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3. 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4. 反围剿战争和土地革命
    1. 1930年到1931年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2. 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组织党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一切土地对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买卖
    3. 1929年第二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利益
    4. 1931年,规定分的田地归农民个人私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制定了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法: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肉补瘦
    5. 中国革命坚持的原因,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领导人民,领导人民进行了土地的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挫折

  1.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1. 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及土地法、劳动法等
    2. 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
    3. 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主席
    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
  2. 土地革命的严重挫折
    1. 1927年到1935年三次左倾错误
    2. 原因
      1. 八七会议后左倾情绪一直未清理
      2.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
      3.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
    3. 遵义会议
      1. 背景 -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撤离根据地长征,左倾主义者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1935年1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 内容
        1. 集中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2. 成立毛、周、张三人小组
        3. 同共产国际联络中断情况下独立自主做出的
      3. 意义
        1.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 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的领导地位
        3. 形成一毛自动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4. 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党、人民、革命
    4. 红军长征的胜利与意义
      1. 时间点
        1.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2. 1936年红四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三大红军助理长征胜利结束
      2. 意义
        1. 极大促进了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成熟
        2.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3.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
        4.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3. 总结历史教训,迎接全民族抗战
    1. 1935年《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阐明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的新政策,系统说明了党的政治策略上的诸问题
    2. 1936年《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总结土地战争中党在军事问题上的争论,系统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3. 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科学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