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1977年“两报一刊”发表两个凡是,在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时间上给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造成了障碍
-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党全社会展开,这场深刻而广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拨乱反正
- 197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会议,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会议解决的问题 -
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从1979年1月起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全会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提出要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 全会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从这次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幕拉开,邓小平理论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伟大转折点而载入
- 会议解决的问题 -
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从1979年1月起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全会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提出要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会关系
- 1979年阐明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 制定
- 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 邓小平对《决议》的起草提出三条指导原则:
- 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
- 对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作出公正的评价
- 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这一《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决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了基本结论。
- 关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决议》强调: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 《决议》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作了十个方面的概括,实质上初步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 《决议》正确解决了既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又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充分体现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远见卓识和政治上的成熟。
- 《决议》的制定,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改革开放
- 1979年提出对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 改革开放的起步
-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进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村管理过于集中,分配平均主义弊端严重
- 确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设立乡镇府作为基层政权,普遍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1984年底基本完成政社分离,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不复存在
- 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不是偶然
-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在全国推开
- 对外开放和兴办经济特区
- 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 - 改革党和领导制度,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主要内容
-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 1982年中共十二大
- 提出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制定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
-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 《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决定》突破了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提出“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是党中央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取得的新认识。
- 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其中一项措施是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 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和形成新格局
- 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5月,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此后又相继开放沿长江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和内陆边界城市。
-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共十三大在北京举行
-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
- 国防战略的转变、“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判断,军事战略方针由“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改为“积极防御”。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重大转变,即把军队工作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真正转入和平时期建设轨道。
-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1980年1月,邓小平提出80年代要做三件事: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加紧经济建设。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就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此后他在1983年6月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六条方针,进一步充实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构想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问题。
-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共中央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实行两个重大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改变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观点,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判断。1985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制定对外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二个转变是改变过去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判断,军事战略方针由“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改为“积极防御”。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重大转变,即把军队工作从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准备状态真正转入和平时期建设轨道。
-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郑重声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并提出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处理党纪关系
-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共十三大在北京举行
- 1982年中共十二大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 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和判断改革开放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 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 提出关键在人,强调党的建设
- 提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 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提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阶段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各种会议
-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共十五大在北京召开
- 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②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 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
- 大会在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对如何实现第三步目标作出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 中共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明确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 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②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共十六大在北京召开。
-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 大会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 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 党的十六大是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共十七大
-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作了概括。
- 大会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 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一致同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 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特别是根据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实际,调整了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经济增长目标,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更高要求。
- 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概括,阐明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