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
辛亥革命的背景
- 历史条件
- 民族危机加深与社会矛盾激化
-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根本目的在于延续反动统治)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 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 孙中山走向了革命道路 - 根本上说,近代中国革命史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阶级逼迫出来的
- 1894年成立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4年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表明选择了武装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斗争方式,这是根本不同之处
-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组织工作
- 各种印象深刻的书名
- 成立革命团体 - 华兴会、光复会等
- 同盟会建立 - 以《民报》为机关报,确立了革命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三民主义的提出
- 民族主义
- 包含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族革命)
-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 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
- 没有正面鲜明鲜明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放松了汉族封建势力
- 民权主义
- 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
- 忽略了广发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益得到真正的保障
- 民生主义
- 指的是平均地权
- 但是没有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 初步描绘了中国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论战主要内容 - 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法。分别在《民报》《新民丛报开启论战》
-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
-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 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 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如对帝国主义的态度、国民的定义等
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覆灭
- 同盟会的先后起义,最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
- 保路运动的兴起
- 武昌起义拉响了中国完全意义上近代历史民主民族革命的的序幕
- 1912年2月12如,清帝退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于覆灭
- 革命内部和外部同时潜伏者深刻危机
- 中华民国的成立
- 1912年为民国元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 南京政府的局限性表现在承认不平等条约来换取成人;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
- 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
- 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览政务
-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和进步性
- 历史意义
-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推翻封建示例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言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 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历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民族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 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 推动社会变革、解放社会风气
- 一定程度上大几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封建军阀专职统治的形成
- 同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 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 在北京建立以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力易得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 实施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承认21条;复辟封建帝制
- 接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 尊孔复古潮流猖獗一时
-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但是形式上仍是统一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 二次革命的失败
- 护国运动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
- 护法运送失败,依靠南方军阀反对被与昂军阀是行不通的
-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 根本上说,在半殖半封的中国社会,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 主观上,领导者与参与者存在许多弱点与错误
- 未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 辛亥革命的弱点,根源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