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

1

历史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1. 封建社会的衰落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2.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 战争起因 - 殖民扩张与打开中国市场
    2. 战争过程 - 1840年6月 - 1842年8月
    3. 战争结果
      1. 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 英国割占香港岛,外国人享受领事裁判权等等
      3.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开启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 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意义,形成原因以及为何
    1. 丧失完全独立的地位,但还保持着一定的主权
    2. 中国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破坏了自然经济基础并促进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封建生产关系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有显然的优势
  2.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 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 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势力勾结
    3. 封建剥削主义仍是中国经济发展进步的严重障碍
    4. 新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且力量弱
    5.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6. 三座大山压迫下人民生活困苦

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动

  1. 统治阶级地主的变化 - 成为城居地主,或转变为资本家
  2. 被统治阶级农民 - 反正就是很惨
  3. 工人阶级 - 来源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4. 资产阶级 - 由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1. 官僚买办资本家 - 与外国资本勾结剥削劳动人民与挤压民族资本
    2. 民族资本家 - 始终为能在中国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

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1. 主要矛盾 -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2. 相互关系 - 互相交织,第一个矛盾是最主要的。他们贯穿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3. 两大历史任务 - 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的福利和人民解放;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4. 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方式和具体表现 - 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 三元里抗英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
  2.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3. 边疆危机
  4. 瓜分危机 - 在甲午战争后达到高潮,主要形式式为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
  5. 义和团运动
    1. 是中国人民反侵略反瓜分斗争的继续
    2.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
    3. 对帝国主义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存在笼统排外的错误
    4. 认识不到帝国主义联合封建地主阶级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
    5. 小生产阶级的局限性、存在迷信和落后的倾向
  6. 帝国主义不能瓜分中国的原因
    1.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2. 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7.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 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2.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另一重要原因

民族意识的觉醒

  1. 林则徐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编成了《四洲志》一书
  2. 以及《海国图志》、《筹海篇》、《夷情备采》等书
  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概念,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
  4. 早期的维新思想即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 共同特点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追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这些主张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5. 救国存亡与振兴中华
    1. 甲午海战的失败是中国人开始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2. 严复《救亡决论》提出了“救亡”的口号,翻译《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 《时局图》表明被瓜分的危机
    4. 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